近日,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口水战,让“预制菜”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。不少消费者共鸣“花着现炒菜的钱石家庄配资公司,吃的却是工业化复热的预制菜,像被欺骗”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“西贝所用的‘预制菜’更准确的叫法是‘餐饮零售化’,是中央厨房规模化生产、保证口味稳定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。”那么,预制菜到底安全吗?
到底什么是预制菜?有监管吗?
目前,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“预制菜”的全国性法律法规,但其生产、销售和管理均受到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严格约束:预制菜的生产须符合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7718)、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 28050)等国标,确保标签信息真实、准确,并明确标注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贮存条件、配料表等信息。作为预包装食品,预制菜生产企业必须获得对应的食品生产许可证(SC),并严格按照许可范围和生产规范操作。
消费者对预制菜的“两极看法”
大众对预制菜的态度明显分化:
负面派
受部分媒体影响,许多消费者将预制菜与“防腐剂”“添加剂”“料理包”“没营养”“科技与狠活”等负面词汇划等号,认为它低质、不健康,欺骗消费者。
接纳派
以年轻忙碌的上班族为主,看重预制菜便捷、高效、口味稳定的优点,能缩短做饭时间,解决“今天吃什么”的难题,且不易“踩雷”。
客观看待预制菜的“功”与“过”
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,预制菜也不例外。预制菜的优点可总结为安全性与一致性、便捷性与高效性、减少浪费与降低成本。
预制菜通过中央厨房规模化生产,能控制微生物污染,减少食品安全风险,保证口味统一,不受厨师、门店影响;精确控制原料用量,减少厨房浪费,规模效应还能降低成本,同时,预制菜还可帮助家庭、餐饮企业降低烹饪时间成本,是快节奏生活的解决方案。
但工业化生产难以完全复现炒菜的“锅气”和最佳口感,尤其是蔬菜类食材的口感与风味容易变差。多数预制菜需经过高温灭菌和冷冻保存,部分营养素,如维生素B族、C等水溶性维生素,会随着保存时间增加逐渐流失。此外,为延长保质期、增强风味,许多预制菜的脂肪、钠、糖、食品添加剂含量普遍较高,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。
如何聪明选择、健康食用预制菜?
1. 首选“净菜”和“即烹型”食品,净菜指仅完成了洗、切、配的步骤,其营养成分保留最完整。而“即烹型”食品指已调味或初步加工,需自己下锅烹饪,其口感和健康度可控性较高。
2.重点关注“配料表”和“营养成分表”:配料表越短,意味着添加剂相对较少。如配料表中包含植脂末、人造奶油、起酥油、亚硝酸钠等成分,需提高警惕,谨慎选择。在营养成分表中,重点关注“钠”“糖”“饱和脂肪酸”含量。根据国家标准,钠含量超过600mg/100g的食品属于高钠食品;糖含量超过3g/100g的食品属于高糖食品;饱和脂肪估算含量超过5g/100g的食品属于高饱和脂肪酸食品。应尽可能选择钠、糖、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。
3. 食用预制菜时,可额外搭配一份新鲜蔬菜(如水煮青菜、沙拉)和优质蛋白质(如鸡蛋、豆腐),弥补蔬菜不足和营养可能流失的缺陷。
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或许会逐渐平息,但预制菜与消费者的“磨合”还在继续。未来,行业需要更规范、更透明,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学会分辨选择,不必完全拒绝或依赖预制菜,可把它当作忙碌生活的补充而非主角,让它更好地服务生活。
专家出诊信息
临床营养科
来源:临床营养科
作者:彭璐
荐稿:贾平平
排版:李春慧
责编:王占荣 范晓 张洁
出品
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
专栏入口
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